疾控动态(CDC Update)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栏目不存在

检测发现――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更新时间:2014-06-04 14:41:00点击次数:3995次字号:T|T
艾滋病检测是对艾滋病病例及时告知、随访和治疗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减少艾滋病传播、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国外研究表明,有效的艾滋病阳性结果告知能够将艾滋病二代传播的可能性降低至感染者未知自身感染状态时的1/3,另有研究表明感染者尽早抗病毒治疗结合咨询和安全套使用,一方阳性的夫妻配偶间性传播概率降低96.4%。
由于艾滋病无症状潜伏期长(平均7-10年),许多有艾滋病危险行为的人没有接受检测的意识,同时由于严重的社会歧视,部分高危行为者不愿意主动寻求检测,导致许多艾滋病感染者无法及时获得检测和诊断,部分患者往往在检测发现时即被诊断为“艾滋病病人”,即已进入发病期,传染性强,同时其抗病毒治疗效果远远不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目前导致艾滋病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省一直积极实施扩大检测的艾滋病防治策略。一是在各类医疗机构结合部分医疗服务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服务,包括术前检测、输血前检测、孕产妇体检、性病门诊就诊者检测等,年检测量约400万人次以上,检出阳性者约占发现阳性总数的50%;二是依托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设立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为求询者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每年检测量近10万人次,发现阳性数约占发现阳性总数的20%;三是疾控机构组织各地开展的针对重点人群的主动检测服务,包括男男性行为人群、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服务场所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外来婚嫁女、老年男性、青年学生等,每年检测量逾50万人次,发现阳性数约占发现阳性总数的30%。2013年,全省艾滋病检测量突破800万人次,接近常住人口数的16%,检测力度位居全国前列。
2013年,省疾控中心对我省2012年检测发现的艾滋病病例的检测发现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究,发现2012年我省发现的艾滋病病例中有26.4%为晚发现病例,即发现时已经为病人,19.2%为早发现(发现时感染时间约6个月内)。进一步分析发现:异性性传播者、50岁以上的高年龄组、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被检测发现者、常住在农村地区者晚发现的危险性大;同性性传播者、30岁以下年龄组、在疾控机构被检测发现者、常住在城区者早发现的可能性大。近几年来我省男男性行为人群疫情的流行、扩大男男性行为人群检测策略的实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配置差异以及人群特性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该项研究结果已在2014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
该项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指导我省完善艾滋病检测策略,思考如何在坚持扩大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达成多发现、早发现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强艾滋病流行形势以及早发现、早治疗益处的针对性宣传教育,提高各类人群,尤其异性危险行为者、农村居民及高年龄组人群的参与检测意识,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机构艾滋病检测点的建设、推广快速检测,提高艾滋病检测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提高农村地区艾滋病检测服务的可及性,考虑结合农民健康体检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此外,要加大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宣传力度并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有需求的人群尽早接受检测和咨询。
来源:浙江省疾控中心 (本站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