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常常受到人際關系的困擾,活得特別累。
別人看多一眼,就擔心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別人竊竊私語,就覺得他們會不會在議論自己;別人情緒不好,就會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品學兼優(yōu)的她在診室嚎啕大哭
在杭師大附屬醫(y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lián)合門診就診的孩子中,有這樣一類高敏感族,比如小圓(化名),她是個初一的女生,從小學五年級起,就常常因為敏感的性格每天都活在內(nèi)耗中,十分疲累。
但在他人的印象中,小圓卻是一個善解人意、陽光活潑的孩子,在同學老師面前笑瞇瞇的,成績很優(yōu)異,擔任班干部。
直到有一天,被同學發(fā)現(xiàn)她偷偷在上課時拿著美工刀割腕,被老師叫去辦公室談話,小圓才在眾人面前呈現(xiàn)痛苦壓抑的自己。
初次被父母帶到心理門診時,她在診室里對著心理醫(yī)生嚎啕大哭,歇斯底里地發(fā)泄著:“我實在撐不下去了,我不想呆在學校了,要痛苦就大家一起痛苦吧……”
她的父母在一旁目睹這一切時十分詫異,自己和旁人眼中好端端的女兒,怎么會做出自殘行為,怎么會說出不想讀書的話,實在是難以接受。
據(jù)小圓的描述,到達情緒的臨界點源自于小升初的變化,雖然成績出色的她不負眾望順利進入了一所民辦初中,但相比于小學階段,陡然增加的學業(yè)難度和加快的學習節(jié)奏讓她疲倦不堪,老師要求高,同學競爭大,原本小學班上可以傾訴心聲的好友都分散開來。回到家里,父母跟她的溝通往往也是采用簡單的訓誡或是教育式的口氣,讓她很難感受到共情。久而久之,她就把自己關進了死胡同里。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lián)合門診的心理咨詢師楊蕾說:像小圓這類孩子,情緒長期被旁人的表情、目光、動作牽動著,會因為別人一句問候溫暖很久,也會因一句玩笑糾結半天。
就像是拿著放大鏡,他們看到的所有的美好和丑惡都會加倍。
這就是“高敏感人格”,總之,外界發(fā)生的任何刺激,都有可能會使他們情緒波動,產(chǎn)生內(nèi)耗。
在乎別人卻壓抑自己
他們其實一直在忍耐
越是高敏感性格的孩子,越容易在乎別人的感受和評價,因而會在人前展現(xiàn)更好的自己。他們善于察言觀色,解讀別人的想法,迎合別人的需要,同時,會壓抑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需要。
這類人群,與人初期建立關系的能力是很好的,但是隨著互動深入,特別是在遇到自己真實需要的時候,就會變得忙亂、壓制、焦躁,當負面情緒累積到超出自己承受范圍后,他們就忍無可忍地想要撤身逃離。
這就是為什么外表看來善解人意、陽光開朗的小圓突然出現(xiàn)抑郁情緒和自殘行為,甚至厭學的心理原因。
遇到高敏感的孩子
該如何引導?
高敏感的孩子需要一個看見自己的機會。
因為敏感,容易鉆牛角尖,自己卻因此把事情做得更細致認真;因為敏感,總是自我否定,自己卻因此在自我反省中不斷進步;因為敏感,情緒容易受影響,自己卻因此能更容易共情、接納他人...
高敏感的孩子需要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
在過往或當下的成長經(jīng)歷中,一定有他們努力滿足自我需求的重要時刻,可能是在父母面前說出了心里話并被理解,可能是爭取到了心愛的玩具或書,甚至是一次和重要他人的吵架。
無論他們多么彬彬有禮,生命中總有一些時刻,他們被強烈的情緒鼓動著,需要一個真正表達自己,做回自己的機會。
曾看過一句話,叫“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看見自己的人”,對于高敏感的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父母看見他們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肯定他們的成績、付出和進步。
在這種愛和支持中,他們會變得勇敢有力量、輕松且自在,更有正氣面對挑戰(zhàn)和困境。而絕大部分的父母卻往往急于做裁判、下定論、給建議,導致孩子常常“不被看見”,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關上了溝通的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