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也要遵守生物鐘,,否則易患心臟病和糖尿病
更新時間:2017-12-04 10:15:41點擊次數(shù):1476次字號:T|T
中國人對生物鐘一直不陌生,,自古講順應四時,人合天道,,就是倡導人要適應自然節(jié)律即生物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了三位研究生物鐘的科學家,,又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生物鐘,。當然,生物鐘的奧秘還有很多,。近日,,一項墨西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吃飯也要遵守生物鐘,,當我們違背生物鐘吃飯,身體處理甘油三酸酯的能力就會降低,,造成血液中甘油三酯的積累,,會增加我們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生物鐘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內(nèi)在的節(jié)律去適應白天黑夜時間的變化,比如我們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餓肚子想吃飯,,困了想睡覺等等。
不過吃飯時間,、生物鐘和身體健康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揭開這個秘密,他們選取甘油三酯水平為監(jiān)測指標,。
人類吃了肉類,,乳制品和食用油等食物,肝臟中就會產(chǎn)生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過量,,可能造成阻塞動脈,胰腺發(fā)炎,,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所以只要弄明白餐后甘油三酯的日夜變化機制,,就可以巧妙的把吃飯時間,、生物鐘和身體健康都關聯(lián)在一起。
研究者以小鼠為研究對象,。小鼠屬于夜行動物,,白天休息,晚上活躍,,所以小鼠的白天就相當于人類的晚上,。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小鼠在日出兩個小時后吃東西,體內(nèi)甘油三酯水平會飆升,,該水平顯著高于夜間進食時甘油三酯的濃度,。
研究人員又將小鼠中調(diào)節(jié)生物鐘的那部分大腦取出,再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處理后的小鼠即使白天進食后,,血液中甘油三酯也不再累積。
研究作者Buijs博士解釋說:人和小鼠類似,,我們的能量代謝也遵循著生物鐘模式,,由大腦中一個叫SCN(視交叉上核)的微小區(qū)域驅動著,。SCN位于下丘腦前部,調(diào)節(jié)著身體時鐘,,是晝夜節(jié)律系統(tǒng)的“主要起搏器”,。
如果我們的吃飯時間遵循生物鐘,SCN會調(diào)控骨骼肌和棕色脂肪組織吸收甘油三酯,,從而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相應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也就降低了,。而如果我們深夜進食,,就會打破身體生物鐘,出現(xiàn)代謝異常,,這也就是熬夜或是夜班人群容易生病的原因,。
Buijs博士表示:現(xiàn)在也有研究從其他方面佐證了生物鐘對吃飯時間的影響。比如美國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吃同樣的食物,,中午至晚上11點吃飯的人比上午8點到晚上7點吃飯的人更胖。這顯示深夜吃飯會讓身體減少新陳代謝,,間接造成體重的增加,。
健康報網(wǎng) (編輯:健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