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跟我說,孩子越大越黏自己,下班回家就寸步不離地跟著自己。早上媽媽上班前,寶寶還會拿著小板凳坐在門口,堵住媽媽的去路,只為了留住媽媽。我覺得,打罵的招數(shù)肯定不好用,還會傷了孩子,有損于安全感的建立。我自己在治黏方面有一點心得,跟大家分享。
不妨先安靜心神,好好想一想,孩子哪些情感要求是可以滿足的,哪些是不可以滿足的。在我看來,抽出一定時間陪伴她玩游戲,幫她洗澡,給她講睡前故事,甚至陪她睡一會,這些都是可以滿足的。但你不必事事都要征求她的意見,這會縱容她要控制你的愿望。
當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要求時,怎么處理她的情緒就至關重要了。兒童心理學家的招數(shù)只有六個字――“溫和、耐心、堅定”。比如,在洗澡前知會她一聲,告訴她媽媽洗完了就馬上陪她,然后,不管她哭得多厲害,你都要堅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如果你洗完澡后她還在哭,那不妨陪她一會,但不要央求她不哭,更不要因為她哭而對她咆哮。這樣溫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其實就是用行動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但你的要求太過分,媽媽不能滿足你。”長此以往,孩子對你的反應就會有一個穩(wěn)定的預期,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信任和安全感,會更加牢靠。
還有一種情況是:她缺乏一個豐富的環(huán)境,來滿足她探索和學習的需求,一旦孩子開始興致勃勃地涂鴉、疊積木、做手工、甚至玩水玩沙以后,對大人的依賴就會大大減少,你不妨在這方面也下點工夫。我婆婆就經(jīng)常這么說,她說現(xiàn)在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溺愛,整天黏在一起才導致不愿意去幼兒園的,如果有其他玩具分散注意力,他們便會把心思花在玩具上或者幼兒園上,而不是父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