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為什么越來越胖?
更新時間:2016-10-24 09:19:53點擊次數:1075次字號:T|T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高、越來越胖?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患上了哮喘、過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門的食物過敏?在《消失的微生物》里,現任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yī)學中心醫(yī)學教授、微生物學教授馬丁?布萊澤揭秘了種種“現代疾病”背后共同的“罪魁禍首”:抗生素的濫用。著名經濟學者何帆推薦此書時說:“現代醫(yī)療技術,比如抗生素和剖宮產等,可能在無意之中破壞微生物系統(tǒng)的多樣性,進而破壞人體的生態(tài)平衡,對我們的孩子們來說,這種破壞帶來的影響尤為深遠。”
剖宮產出生的嬰兒,40%可能剛出生就接觸了抗生素。
今天的醫(yī)學條件下,剖宮產非常安全。以至于有人會問,如果只是多花點錢,就能讓產婦更舒服、醫(yī)生更省事,那么何樂而不為?
在整個動物界,母體在分娩的時候都會將微生物傳遞給后代。通過這種方式繼承的微生物對于人類胎兒的健康至關重要。
千萬不要小看這人生第一次的微生物互動。
無論分娩快慢,自然分娩的胎兒一出生馬上就接觸到母親陰道里的乳酸桿菌。嬰兒吸入的第一口汁液包含了母親陰道里的微生物,也不排除有一定的腸道微生物。一旦出生,嬰兒就本能地尋找母親的乳頭開始吮吸。于是,嬰兒嘴上的大量乳酸桿菌就混著第一口母乳進入了體內。沒有比這更完美的互動了――乳酸桿菌和其他乳酸菌可以分解乳糖――母乳里的主要糖分,并提供能量。嬰兒的第一口食物是母親的初乳,與之后的普通母乳不同,它富含抗體,可以保護嬰兒。這一系列恰到好處的組合,涉及了陰道、嬰兒、口腔、乳頭、母乳,一切都是為了保證新生兒腸道內的第一批微生物可以幫助胎兒消化母乳。這些微生物同樣可以合成它們自己的抗生素,從而抑制其他競爭性的,或者更危險的微生物在新生兒的腸道寄居。
在剖宮產的過程中,孩子通過手術從子宮里被直接取出,沒有通過母親的產道,也沒有獲得乳酸桿菌。就分娩本身來說,產婦往往都攝入抗生素以抵御剖宮產之后的感染,或者預防B群鏈球菌的感染。在今天的美國,大約40%的女性在分娩期間接受過抗生素注射,這意味著大約40%的新生兒也接觸了抗生素。
出生頭一年里使用抗生素,會顯著提高7歲時患上哮喘的概率。
哮喘病古已有之,但最近愈演愈烈。發(fā)達國家完善的醫(yī)療記錄表明,在過去70多年里,哮喘病增長了2至3倍。看著這增長趨勢,你也許會想:工資要是也這樣增長該多好!
醫(yī)生們早就知道,胃食管反流疾病與哮喘有某種尚不清楚的關聯。許多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同時呼吸喘鳴、咳嗽、胸悶――這些癥狀類似于哮喘發(fā)作。而且,當哮喘患者服用治療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藥物中和胃酸之后,他們的呼吸問題往往也有所改善。
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一種會導致胃炎的微生物)可以保護我們免于胃食管反流疾病,有沒有可能哮喘病例越來越普遍,是因為早年獲得幽門螺桿菌的兒童越來越少,或是由于被抗生素清除了體內細菌的兒童越來越多?
2004年,美國貝爾維尤醫(yī)院的肺部疾病專科醫(yī)生瓊?瑞卜曼,收集了500多份血樣――由318位哮喘患者組成的實驗組和208位健康人組成的對照組。統(tǒng)計分析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患哮喘的概率要低30%。即使我們排除其他引起哮喘的因素,這個結論依然成立。
接下來,瓊檢查了哮喘患者的臨床數據,以了解他們確診哮喘的時候年齡是多大,第一次發(fā)病時是兒童還是成人。我們發(fā)現,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平均在21歲患上哮喘,而那些不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平均年齡是11歲。這表明,缺少幽門螺桿菌與兒童時期的哮喘發(fā)作密切相關。
幾年之后,加拿大馬尼托巴州一項大規(guī)模的針對兒童的健康研究發(fā)現,出生頭一年里使用抗生素,會顯著提高7歲時患上哮喘的概率。他們并沒有專門研究幽門螺桿菌,但是這個發(fā)現與本書作者馬丁?布萊澤的整體假說吻合。
一旦幽門螺桿菌在人體內定居,胃壁里的淋巴細胞就會自然對它們做出反應――這正是病理學家發(fā)現“胃炎”的證據。然而,與不含幽門螺桿菌的胃相比,含有幽門螺桿菌的胃里有更多淋巴細胞和調節(jié)性T細胞工作,以各種方式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盡管病人擔心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們將認識到,幽門螺桿菌的消失引起了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變化,結果喜憂參半。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高、越來越胖?道理和飼養(yǎng)員給動物們喂食抗生素一樣。
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許多國家的人均身高都在不斷攀升。最通常的解釋是:營養(yǎng)更好了唄。對此你很難反駁。但是馬丁?布萊澤認為,微生物可能影響了身高。
2007年,他們開始了一組實驗:在喂食小鼠的飲用水里添加4種低于臨床治療劑量的抗生素。攝入抗生素3周之后,小鼠骨骼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意味著它們將長得更大、更長、更高。但是到了第10周,所有小鼠的骨骼質量都差不多了。也就是說抗生素對骨骼的影響僅在早期比較明顯。這種效果并不局限于某種抗生素,說明并不是某種抗生素的副作用,證明了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也促進了人類身高的增長。
那么,肥胖問題呢?在全球,1/3的成人超重,1/10的人肥胖。與此同時,世界各地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也都在不斷增加。眾所周知,孩子們的飲食在過去幾十年里變得越來越豐富――無論是含糖飲料,還是高脂肪食物,所含的能量越來越高。這是因為垃圾食品吃得太多,并且鍛煉得不夠多嗎?
這次的實驗分為“高熱量食物”喂養(yǎng)小鼠與“高熱量食物+抗生素”組合喂養(yǎng)小鼠,實驗發(fā)現,與僅食用高脂食物喂養(yǎng)的小鼠相比,后者的雄性小鼠體重增加了10%(肌肉與脂肪含量都有增加),而后者的雌性小鼠脂肪含量增加了100%,也就是說添加抗生素對小鼠脂肪含量和體重有顯著改變。
這個道理和農場飼養(yǎng)員主動給動物們不間斷地喂食低劑量的抗生素一樣。抗生素的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幼年動物的發(fā)育,飼養(yǎng)員對雞、牛、豬使用抗生素越早,對它們發(fā)育的改變就越大。相比之下,我們給孩子們使用的是臨床濃度的抗生素,但只是在治療疾病時采用。但總的來看,基本效果是一致的:生命早期接觸的抗生素干擾了微生物群系,在這個兒童發(fā)育關鍵時期,或許正是抗生素導致兒童的增重。
小提醒:
感冒一般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感冒沒用。
我們對這種疾病的癥狀相當熟悉:喉嚨疼、流鼻涕、耳痛、鼻竇疼痛、渾身不舒服,有時還伴有發(fā)熱。
抗生素濫用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上呼吸道感染(我們經常稱之為感冒)。但是你猜怎么著?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事實上,抗生素對治療這類病毒感染沒有任何幫助(抗生素可以治愈絕大多數細菌感染。不過,只有不到2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細菌引起的)。
我們越經常對自己或孩子的身體使用抗生素,人體攜帶的細菌就產生了越來越強的耐藥性。
1.我們必須節(jié)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欲望。假如你的孩子患了感冒,你可以先觀察一兩天再決定是否需要服藥。如果家長不再向醫(yī)生施加壓力,醫(yī)生們也可以更好地判斷孩子是否確實需要抗生素。
2.你大可不必讓孩子使用抗菌洗手液。雖然這些產品的核心成分三氯生不是抗生素,但它確實可以殺滅細菌。馬丁?布萊澤教授就不會特意使用抗菌洗手液,他擔心那會消滅掉有益的細菌――這些微生物小伙伴們可以幫我們抵御有害細菌呢。
3.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等等看。在血液檢查或X線掃描之后,許多病重的孩子往往必須立即接受抗生素以避免永久性的傷害,或者是為了保住性命。嚴重的細菌感染時時刻刻可能發(fā)生,我們要審時度勢酌情處理。
浙江在線健康網 (編輯:健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