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凌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政府派往非洲的首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一行12人经过此前紧张周密的准备,携带数量庞大的物资集结出发,仅所携物资的打包和托运就耗时两个多小时。本报首席记者曹政随队前往,将陆续发回来自抗击埃博拉最前线的消息。本报记者刘志勇摄
11月9日凌晨,中国政府首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奔赴西非埃博拉疫区国家塞拉利昂。11月中旬,由解放军302医院派出的第二批援塞医疗队也将启程。他们将共同构成援助塞拉利昂抗击疫情的核心力量。两支队伍的随行记者近日分别探访了行前的准备情况。
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
行前做好充分准备
11月6日晚,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公室灯火通明,即将前往塞拉利昂的专家们正在打包援非所需物资。
“所有的物资加起来要装100多个箱子,堆起来差不多有11立方米,2吨重。”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队员介绍,箱子里装的都是开展培训所需的资料和工具。
“队员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培训资料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培训队队长、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说,这些教材和宣传品重点借鉴了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领域所积累的经验,还要结合非洲的社会风俗习惯。“比如考虑到塞拉利昂是穆斯林国家,我们在宣传材料的文字措辞以及颜色搭配上,都有特别的设计。”
梁晓峰告诉记者,培训队队员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寄生虫病所、艾滋病中心,健康教育中心的公共卫生专家以及临床医生。他们都曾多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拥有丰富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经验,其中大多数队员曾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出发前,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技能和防护培训。
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之后,培训队将建立培训基地,为西非疫区国家培训公共卫生人员。梁晓峰介绍,培训工作将充分考虑受援国的意愿。“他们现在最缺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根据目前反馈的信息,当地非常缺乏在社区层面做公共卫生管理的人员,比如宗教领袖、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都缺乏防控埃博拉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人员将是培训队工作的重点对象。
专家们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也做了充分准备。梁晓峰说,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组织当地人员接受培训以及对疫情风险的防范。“当地没有像国内这样健全的社区管理体系,找到合适的培训对象并不容易;我们提供的英文培训教材,当地人能否听懂看懂,都需要磨合。尽管难度大,但摸索这些经验对后续队伍开展工作非常重要。”
援塞医疗队――
在北京进行“实战”演练
9月中旬,按照国家要求,解放军302医院派出了30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执行埃博拉疑似患者的留观任务。目前,302医院第二批援塞医疗队已经组建完毕,正在进行防护、心理、体能等全方位的准备。
据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长陈昊阳介绍,备战埃博拉的队员进行了严格的集训,包括埃博拉基础知识、防护技能、当地礼仪、心理指导等,要逐项考核。
按照弗里敦提供的信息,302医院专门在数字化模拟培训中心建立了一家模拟医院,最为重要的防护操作培训便在这里进行。
302医院数字化模拟培训中心同时也是全军传染病防治技术临床培训基地。培训中心主任山丽梅介绍,第二批医疗队到达后,塞拉利昂正值高温、干燥的天气,为了让队员尽快适应,培训中心模拟当地天气,并按照中塞友好医院的平面图设计了培训场地,包括模拟更衣室、缓冲间、病房。
11月6日,北京的最高气温只有15摄氏度,而在模拟病房里,温度达到32摄氏度。记者在里面只待了10分钟就已经满头冒汗。山丽梅说,对抗埃博拉需要达到4级防护,比防控SARS还要高一级别。“并不是所有队员都是临床医护人员,有人之前对防护操作并不了解,第一次完成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就花了1小时40分钟。”在穿分体工作服、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后,队员们需要前往模拟病房,并至少停留20分钟。防护服不透气,又处在模拟的高温下,完成整个流程的队员都汗流浃背。
此外,为了保障队员前往当地后能够顺利、安全地完成医疗任务,医院还设置了相关体能、心理指导课程。山丽梅介绍,在与前线队员联系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每天面对病人死亡的心理压力。她说,面对密集的死亡病例、埃博拉病毒本身的危险,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心理上的调整,将有心理专家为第二批队员做指导。
摘引网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4/1110/35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