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今冬明春雨雪冰冻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更新时间:2013-12-18 08:55:29点击次数:4895次字号:T|T
为有效应对我省今冬明春可能出现的雪灾及强降温天气,降低其引发的健康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浙江省卫生厅应急办于2013年12月24日组织流行病学、急救医学和精神卫生等有关领域的专家,对我省今冬明春出现雪灾及强降温天气后可能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了会商和评估。
会商认为,雨雪冰冻灾害将增加以下健康危害的风险:
一、意外伤害。雨雪冰冻灾害后引起路面湿滑和冰冻,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生产生活意外、意外跌落、冻伤等风险增加。
二、一氧化碳中毒。在雨雪冰冻等恶劣气候下,室内用煤炉、碳炉、燃气炉等设备取暧的情况增多,因不注意开窗通风等,容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
三、传染病疫情。
(一)呼吸道传染病。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雨雪冰冻等恶劣气候会加剧疾病的流行,特别在滞留人群聚集场所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更高。
(二)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由于滞留人群聚集,饮食卫生难以保障,发生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加。
四、心理健康问题。滞留场所人群高度集中,随着滞留时间的延长,导致焦虑性情绪障碍,或诱发原有的精神疾病等的风险增加。
五、基础性疾病加重。雨雪冰冻天气容易引发已有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急性发作或加重。
专家组根据会商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浙江省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和保障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应急处置和保障措施。
二、加强疾病监测。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规监测工作,开展滞留场所人群的发热、腹泻、皮疹等应急症状监测工作。
三、做好医疗救护。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系统密切配合,做好现场救护和医院救治工作,根据需要派出医疗小分队前往 人员滞留集中场所进行医疗救助。
四、开展重点场所的疾病控制。做好滞留场所的饮食、饮水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垃圾清理和集中管理,加强环境卫生,及时开展传染病疫情的现场调查与处置,必要时采取预防服药和应急接种等紧急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蔓延。
五、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做好滞留人员的情绪安抚工作,必要时派遣干预队员开展心理疏导,安排滞留人员现场集体活动,保持与外界的信息畅通和情感交流,对于滞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转移滞留人员至就近公共建筑安置。
六、开展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并充分利用新闻、网络等媒体,开展与雨雪冰冻灾害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
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和保障工作。包括:组建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心理干预等专业应急队伍,并加强队伍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应急救援所需的医疗、交通、通讯等设备以及药物、疫苗、血制品、消杀药品、防护装备、健康教育手册等储备;及时制定与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与保障有关的各项技术方案和计划;确保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所需的经费等。
来源:省疾控中心监测所 (本站编辑:guanli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