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艾滋病 索引字母 A
概述(定義)
艾滋?。ˋIDS)是獲得性免疫陷綜合征的簡稱,,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艾滋病通過性接觸及輸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體,特異性地破壞輔助性T淋巴細胞,,造成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嚴重受損。臨床上由無癥狀病毒攜帶者發(fā)展為持續(xù)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綜合征和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最后并發(fā)嚴重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本病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極高,,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病原學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顧名思義它會造成人類免疫系統(tǒng)的缺陷,。1981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國首次發(fā)現(xiàn)。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tǒng)細胞的慢病毒(Lent virus),,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至今無有效療法的致命性傳染病。該病毒破壞人體的免疫能力,,導致免疫系統(tǒng)失去抵抗力,,從而導致各種疾病及癌癥得以在人體內生存,發(fā)展到最后,,導致艾滋?。ǐ@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流行病學
傳染源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種體液(如精液,、子宮陰道分泌物、唾液,、淚水,、乳汁和尿液)中,均具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1.性接觸,。這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歐美地區(qū)以同性和雙性戀為主,,約占73~80%,,異性戀僅占2%左右。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qū)則以異性戀傳播為主,,占20~70%,。由于異性戀傳播比同性戀傳播涉及面要廣泛得多,故對社會人群威脅更大,。
2.通過血液傳播,。藥癮者感染發(fā)病的占艾滋病總數(shù)17%左右,系通過共用污染少量血液的針頭及針筒而傳播,。輸血和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等亦為重要傳播途徑,。
3.母嬰傳播。亦本病重要傳播途徑,。感染本病孕婦在妊娠期間(經(jīng)胎盤),、分娩過程中及產后哺乳傳染給嬰兒。
4.其它途徑,。醫(yī)護人員護理艾滋病人時,,被含血針頭刺傷或污染破損皮膚傳染,但僅占1%,。應用病毒攜帶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亦可傳染,。密切的生活接觸亦有傳播可能,。
潛伏期和傳染期 本病潛伏期較長,感染病毒后需2~10年才發(fā)生以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為特征的艾滋病,。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同性戀和雜亂性交者、藥癮者,、血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嬰兒為本病的高危人群,。此外遺傳因素可能與發(fā)病亦有關系,艾滋病發(fā)病者以HLADR5型為多,。
流行特征 目前,,中國的艾滋病疫情呈現(xiàn)4個方面的特點:(1)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進一步減緩,艾滋病綜合防治效果開始顯現(xiàn),;(2)性傳播持續(xù)成為主要傳播途徑,,同性間的傳播,上升速度明顯,;(3)全國艾滋病總體呈低流行態(tài)勢,,部分地區(qū)疫情嚴重;(4)全國艾滋病受影響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樣化,。
臨床表現(xiàn)
HIV感染后,最開始的數(shù)年至10余年可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一旦發(fā)展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現(xiàn)各種臨床表現(xiàn),。一般初期的癥狀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樣,可有全身疲勞無力,、食欲減退,、發(fā)熱等,隨著病情的加重,,癥狀日見增多,,如皮膚、黏膜出現(xiàn)白念球菌感染,,出現(xiàn)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皰,、淤血斑等;以后漸漸侵犯內臟器官,,出現(xiàn)原因不明的持續(xù)性發(fā)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xiàn)咳嗽、氣促,、呼吸困難,、持續(xù)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并發(fā)惡性腫瘤等。臨床癥狀復雜多變,,但每個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癥狀全都出現(xiàn),。侵犯肺部時常出現(xiàn)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xù)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還可侵犯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
診斷標準
1.急性期
診斷標準:病人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xiàn),,結合實驗室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
2.無癥狀期
診斷標準:有流行病學史,,結合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3.艾滋病期
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項:(1)原因不明的持續(xù)不規(guī)則發(fā)熱38℃以上,,>1個月;(2)慢性腹瀉次數(shù)多于3次/日,,>1個月,;(3)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以上;(4)反復發(fā)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5)反復發(fā)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6)肺孢子蟲肺炎(PCP);(7)反復發(fā)生的細菌性肺炎,;(8)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枝桿菌?。唬?)深部真菌感染,;(10)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占位性病變,;(11)中青年人出現(xiàn)癡呆;(12)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13)弓形蟲腦??;(14)青霉菌感染;(15)反復發(fā)生的敗血癥,;(16)皮膚黏膜或內臟的卡波濟肉瘤,、淋巴瘤。(17)機體免疫功能檢查CD4<200/μl,。
治療原則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F(xiàn)階段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HIV相關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恢復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治療,。
防控措施
(一)管理傳染源 加強國境檢疫,,禁止HIV感染者入境。隔防病人及無癥狀攜帶者,,對患者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進行消毒處理。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
(二)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衛(wèi)生宣教,,取締娼妓,禁止各種混亂的性關系,,嚴禁注射毒品,。限制生物制品特別是凝血因子Ⅷ等血液制品進口;防止患者血液等傳染性材料污染的針頭等利器刺傷或劃破皮膚,。推廣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嚴格婚前檢查,,限制HIV感染者結婚,。已感染的育齡婦女,應避免妊娠,、哺乳,。
(三)保護易感人群 HIV抗原性多肽疫苗及基因疫苗正研究之中,距大規(guī)模臨床應用為時尚遠,。因此目前主要措施應加強個人防護,,并定期檢查。加強公用醫(yī)療器械和公用生活物品的消毒,。